一、一“标”——2020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5.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二、一“体”——《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要求为: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要求解读 一“标”一“体”是命题的依据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出台,近几年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逐渐呈现出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的特征。
语言文字运用指向的学科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分值为20分。试题命制全部采用情景化材料,依托两则语料,将词语辨析(词语填写)、修辞手法、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境中综合考查。所选的两则语料一般是记叙类文章或说明性的科普文章,篇幅都在400字左右。该板块的题型要求我们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