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甲企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14分)
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公民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的意义。
40.(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支柱。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说明。(10分)
(2)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深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12分)
(3)召开“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主题活动,拟两条发言提纲。(4分)
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一考完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
今年考了什么?难不难?
想拿到试卷还没那么快,
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评析已经出来了
从评析看可见命题人对试题的自信
试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全国乙卷第4~6题,展现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牦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全国甲卷第43题,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
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国甲卷第36题,分析瑞士在本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特色发展;
全国乙卷第36题,探讨以色列通过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全国甲卷第37题,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
全国甲卷第44题,聚焦美国某湖泊多氯联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
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既理解观景台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辩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全国甲卷第6题,涉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事活动,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了解,培育学生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
试题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点,攻克学习难点,不断提升考试的信心。
全国乙卷第9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的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才能行稳致远。
试题通过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加强试题的开放性、辩证性,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
全国甲卷第37题(4)小题,通过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并开展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在尊重科学规划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活力。
全国乙卷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促进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地理试题广泛选取生产实践、学习探索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克服单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来解题的倾向。
全国甲卷第1~3题,设计我国某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走出去”寻找优势区位的理解与认识。
全国甲卷第7~8题,根据某区域百余年来海岸线变化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历史上海岸线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试题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发展综合思维素养。
全国乙卷第36题,借助以色列开展海水淡化的案例,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全国乙卷第11题,着眼于更大尺度上的气压场特点,分析地理事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化对尺度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同尺度对同一地区地理现象的综合、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影响。
试题基于不同类型的区域,从区域特征、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观念。
全国甲卷第9~11题,以“杭盖草原”的地形特征为线索,要求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的作用,将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融为一体,展示区域认知的独特视角。
全国乙卷第1~3题,以我国4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借助图表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调查活动的能力。
全国乙卷第7~8题,给出黄河2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
全国甲卷第44题,利用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
全国甲卷 | 全国乙卷 |
1-3题:我国某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 6题: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事活动 9-11题:杭盖草原地形特征,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的作用,考查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 36题:瑞士资源和环境不利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37题:澳大利亚沙尘暴,提出观点分析论证 43题: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考查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
| 1-3题:我国4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人口数量变化,分析城市人口变化特点 7-8题:黄河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 9题: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判断风力和风向变化,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 4-6题:拉萨当雄依托牦牛脱贫攻坚,考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1题:大尺度的气压场特点,深化尺度概念 36题:以色列海水淡化,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要素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和影响 37题:结合内外力,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比较,分析原因,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 43题:观景台对利弊影响 44题: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
|
说明:本文转自中国考试
S公司是加工零件的公司,在美国和墨西哥有投资,最近在越南投资建厂。
第一问:中国空调企业去美国,墨西哥,芬兰建厂的原因。
第二问:在国内产量饱和,订单数量多,与在国内建厂相比,在越南建厂的原因。
第三问:S公司在越南投资建厂又租用土地的主要目的?
选项为:减少投资、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量、园内建设需要
第4问:河南比吉林多秸秆产量的原因
第5问:粮改饲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
第6问:粮改饲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
第7问:1950年到1970年海岸线变化幅度最大,是什么原因?
A、地震B海啸
C、飓风频发 D、洪水
第8问:沿海湖泊是河湖不是海湾的依据(序号组合题)
①历年海岸线较平直
②因为呈现半圆状
③有河流注入
④北部的海岸线没有移动
蒙古族有句谚语:“宁在杭盖当牛马,不在戈壁做人。”—牧民的“戈壁”不是指砾石荒滩,而是那些长有芨芨草等耐旱植物的盐碱地,虽然也适宜放牧,但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而牧民们公认最棒的生存环境,在蒙语中则叫做“杭盖”。
第9问:内蒙古人选择在这种草原附近山地过冬的原因?
A、提供水源B、保暖过冬
C、充足食物 D、放牧范围大
第10问:缓坡为什么比陡坡草茂盛?
A、径流少B、蒸发弱
C、气温高 D、降水多
第11问:为什么河谷的老鼠少?
A、地下水位高B、冷风汇集
C、天敌多 D、食物少
瑞士的工业、金融业、旅游业
回忆:材料给了瑞士的服务业和工业,金融业,金融业有完备的这个监管和法律体系,这类工业都是些医药的,电子科技等,这类的工业都是低能耗的。
设问:
①瑞士依靠自优势的非农产业
②瑞士发展低能耗原料工业的原因
③瑞士当地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条件
④根据瑞士发展特点,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回忆:丙是在这个低压槽的左侧,丁是在低压槽的右侧,乙的南方为高压中心,乙周围都是沙漠,甲处就一条稀疏的稀疏的等压线。
设问:
①澳大利亚4-10月气候异常的表现及其发生的作用
②甲乙丙丁10.23.4时,哪个地方有可能经历沙尘暴?依据?
③推测10.22-23时风向、温度的变化
④我们应不应该人为干预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