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每一个领域用户都有非常多的选择,我们做互联网的也一定感受到每天都像打仗,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多一点,让用户留存久一点。
有的人做法比较长远,通过建立一整套体系来提升;有的人可能做法比较短视,通过一些对人性底层的手法激发用户的参与换取一时的数据提升,方式方法都非常多也很正确。
可是我们有么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用户,无时无刻的流失呢?
相比流失率大伦其实更在意的是无法召回用户,因为流失是一定的,用户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短暂流失,只要我下一次通过一些手段方法重新能够轻松召回就可以了,好的运营就是在流失和召回之间持续缩短这个周期。
所以如果召回用户非常困难,流失率又守不住的情况下,这个产品就危险了。
所以如何提升产品粘性呢,今天介绍一个概念——
什么是逃离成本?
顾名思义,逃离成本就是离开的成本。记不记得去年很火的逃离北上广活动,去机场的前几名就送免费飞机票旅游,的确有人参加了,说走就走了。
但肯定不是我们苦逼的互联网民工,因为我们离开的成本太高了,工作进度会被耽误这责任可担不起(我的前老板就下过这样的命令→晚一天上线罚1W 1W 1W),另一方面是会有一定的工资损失,等等….,反正大伦我是犹豫了一下又老老实实去公司了,emmm…..
以前我们用的手机都是功能机,想想诺基亚,那会我们换手机只需要拆下电池换个SIM卡就完成了,电话短信都在卡里,而现在换个手机呢?
成本太高了,得把所有APP都重装一遍,如果你是苹果换安卓,你游戏充值的钱都白花了,这个迁移的成本可想而知。
你看,这就是逃离成本。
从产品的角度看逃离成本,就是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去使用其他竞品或放弃需要的成本。
我们来加强理解一下这句话,离开产品的成本可以翻译为:
不使用你的产品后他的需求还能否被满足,别的产品满足的更好,还是更差。
以前在你产品上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人际关系成本…有多少,能不能轻松丢掉。
转移使用其他竞品的成本可以翻译为:
能够更快更爽的满足需求。
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当然用户逃离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需求市面上产品满足的并不好,我哪个产品也不用,暂时放弃我的需求。
通过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产品粘性公式:
产品粘性 = 逃离成本 – (使用竞品成本 + 放弃满足需求成本)
使用竞品的成本取决于对手有多少强,我们控制不了。用户是否要临时放弃需求的满足,场景太多我们也很难影响所有用户。
我们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产品的逃离成本,如果我们让它的基数足够大,远远超过其他两项,就能改变产品粘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增加用户使用我们自己产品的逃离成本。
如何增加产品逃离成本?
大伦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往下看,我们把逃离成本拆成 3 个方式:
1. 深度参与法
互联网当下的情况已经是赢家通吃的局面,新的项目很难再通过建立流量壁垒去获取高额利润,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项目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吗?
显然不是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批早期很小却精准的项目,VIPKID、得到、衣二三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盲目扩张,不会再使用流量时代的打法去发展。
而是精准的锁定一个目标群体不断的打磨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专属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使用户通过长期持续的金钱投入建立起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同时产品也在为用户输出某种实际价值。
同样在早期已经建立起流量壁垒的大型项目也意识到了类似问题,饿了么会员、天猫会员、便利蜂会员、京东plus,都是同样的。
总结一下:深度参与法就是——让用户通过实际付出的方式获得产品更加深度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增强用户在产品中的长期价值获得忠诚度与成本沉淀,从而难以离开,形成高昂的逃离成本。